水果快報:沃柑使用保鮮劑安全嗎?3分鐘看懂柑橘保鮮
近日,網絡上流傳的一篇有關沃柑過量使用保鮮劑的新聞報道引起了廣泛關注。廣西南寧市農業農村局回應稱,沃柑是耐貯存的水果,樹上保鮮可達5個月,采后不經任何處理常溫下可存放1個月以上。如需延長保鮮期,可采摘后經過洗選加工環節。洗選常規使用的抑霉唑、咪鮮胺等均為國家農業農村部批準登記注冊的保鮮劑,規范使用進行果品保鮮,對食用者健康不構成影響。柑橘是否能使用保鮮劑?能使用什么保鮮劑?針對這些問題,小編收集了柑橘保鮮的相關資料為大家進行介紹。
由農業農村部發布的行業標準《NY/T 1189-2017 柑橘儲藏》詳細規定了柑橘防腐保鮮的流程,主要分為:清洗和防腐保鮮處理、發汗處理、預分選、防腐保鮮劑、保鮮處理用水的水質、使用方法等6項。其中第6條“防腐保鮮”規定,柑橘果實運抵采收處理廠后應24小時內用規定的清洗劑和或防腐保鮮劑處理。防腐保鮮劑應選用國家允許使用的殺菌劑、保鮮劑或食品添加劑等,并嚴格按照產品說明書使用。
目前,我國用于柑橘采收后浸果殺菌保鮮的農藥登記產品共114個,有效成分有6個,分別為:咪鮮胺、抑霉唑、枯草芽孢桿菌、甲基硫菌靈、雙胍三辛烷基苯磺酸鹽(百可得)、噻菌靈。 據專家介紹,嚴格按照農藥產品標簽使用農藥是安全的。農藥使用者要按照農藥產品標簽標注的使用濃度、使用次數、使用方法、特別是安全間隔期(水果經藥劑處理后距上市時間)等農藥使用技術要求使用農藥。
以上6種保鮮劑(咪鮮胺、抑霉唑、枯草芽孢桿菌、甲基硫菌靈、百可得、噻菌靈)處理柑橘鮮果,除農藥登記減免殘留試驗的產品,如枯草芽孢桿菌不需要在標簽標注安全間隔期,其他5種均有標注安全間隔期。安全間隔期實際是在做登記試驗時,通過監測果皮和果肉中藥劑殘留量來反推安全間隔期,根據不同作物、不同用量有所區別。如雙胍三辛烷基苯磺酸鹽(百可得)在柑橘上的安全間隔期為30天,在水稻上的安全間隔期為14天。而百可得在番茄上的安全間隔期是1天,也就是前一天打藥,第二天可以上市銷售。
在很多發達國家,鮮食柑橘幾乎都經過了商品化處理。果品處理以殺菌劑處理、打蠟處理為主,特別注重果實采收、防腐保鮮處理、貯藏管理等綜合技術的開發和應用,食品安全型貯藏保鮮技術已得到廣泛應用,貯藏果實品質保持良好,采后損失極少(2%~5%)。對水果商品化處理各環節的硬件設施、清洗藥物、防腐藥物、蠟液、色素等進行了明確規定,并制定了操作技術規范。柑橘采后生產保證了產品高質量,同時也保證了食品安全。